柏林,一座自带间谍属性的城市。原因无它,再也找不到一座城市有这么多谍影重重的故事了。
柏林的间谍属性,来源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。当时柏林被“柏林墙”分割成东西两块,西部是“股照炒,马照跑”的资本主义世界,东部则是“勒紧裤带建设”的社会主义堡垒。作为冷战的最前线,柏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东西方谍报人员的交锋场所。
苏军与美军的坦克对峙
《间谍之桥》最后的交换地点就是在柏林。
基佬大戏《秘密特工》中两个男主角命运的相遇地,就在柏林墙。还有比这个更浪漫的初见地点么?(滑稽)
即使柏林墙倒塌后,柏林的间谍体质也丝毫没有减退,继续出现在各种谍战片中。
杰森伯恩就数度光顾过柏林。而我们今天推荐的剧,直接就把舞台搬到了那儿。
《柏林谍影》
主角米勒是一名中央情报局分析员。剧情一开始,他就被派往柏林,调查一个叫托马斯肖的爆料者。
这个爆料者已经三番几次在德国媒体上爆出了关于CIA柏林站的内幕,导致柏林站招募或策反的情报人员先后暴露,该站元气大伤。
但柏林站也没有闲着。他们在追查托马斯肖的同时,也在暗中调查一个叫以萨瓦的穆斯林,因为他们怀疑此人与伊斯兰国恐怖组织暗中勾结。
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,托马斯肖,其实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,米勒的老同事赫克托。他因为对这个体制的失望,转变成了一个告密者,通过秘密渠道将自己知道的内情泄露出去。
而抓捕以萨瓦的行动中,他深爱的女人不幸殉职。赫克托悲伤之余,不仅将行动的来龙去脉全部泄露出去,还让CIA柏林站站长的大名出现在各大新闻头条。
但是一张抓捕大网,也悄悄地向赫克托展开。
说老实话,最开始吸引大王去看这部剧,其实就是两个主角。
一个是英国演员理查德·阿米蒂奇。
他还有一个非常根正苗红的中文名字:李建军(据说是当年他开通新浪微博时用在线翻译自己姓名时,被翻译给坑了的结果,不过这名字意外地接地气)。
已经找不到有原图了,只好拿别人的图来凑数
作为一名英国演员,建军同志早年一直在英国电视圈里混。喜欢英剧的同学应该都看过他早年的代表作《南方与北方》。
情节一言以蔽之:19世纪的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
偶尔跨过大西洋去好莱坞跑跑龙套,镀镀金。
演过《星战前传1》中的女王卫兵,没那个箭头鬼认得出来。
因为客串过《美国队长》,当然免不了跟“伟光正”的美国队长史蒂夫比较一下
史爱国:王建军,你这个叛徒!
王建军:队长,你听我解释!
令他大红特红的角色,则是《霍比特人》中的索林(因为索林是另外两个矮人菲力和奇力的舅舅,结果李建军又获得了“大舅子”这个雅号)。
乘着索林的东风,大舅子这几年的演艺生涯顺风顺水。
在《汉尼拔》最终季里饰演大boss,连环杀手“牙仙”。
大王个人觉得,等到休杰克曼退休后,大舅子绝对是下一任金刚狼的首选。
两人实在是太像了
第二个则是英国演员瑞什伊凡斯。
没错,就是《基本演绎法》中熊孩子福尔摩斯的哥哥。
俩熊熊一窝
因为长着一张暗黑系的脸,所以他的角色很多都是自带邪恶混乱属性。
《汉尼拔崛起》中的反派
骚起来不要不要的。
《海盗电台》
《诺丁山》中休格兰特的逗比室友
其实人家演正剧也是一板一眼。他在2011年的电影《匿名者》中饰演主角牛津公爵,把这个人物的孤傲、才华和政治野心演绎得入木三分。
除了演员耀眼外,更吸引人的还是故事本身了。
曾经的间谍片,往往都是007这样的。
主角都是西装革履,鹤立鸡群,生怕不被人看出来是特工。
反派最开始是苏联老大哥。
虽然偶尔也有跟阶级敌人联手的时候。
但是1991年,苏联嗝屁了, 007再也不用畏手畏脚。《黄金眼》开场中裸女轮着锤子砸镰刀斧头的画面,充分展现了这个腐朽资本主义反动派乏走狗当年的嚣张气焰。
后来敌人变成了各种恐怖组织和野心家。比方说这位为了搞个大新闻,不惜挑唆中英开战的媒体大亨。
但不管怎样,那个年代的间谍片总是敌我分明,目标明确,非黑即白,英雄风流倜傥,女人投送怀抱,反派智商捉急。
不过这一切都被两件事情改变了。
第一个是《谍影重重》系列的上映。
他彻底改变了间谍片那种“喝酒玩车泡妞”的花花公子模式,用貌不惊人(相对而言)的主角,脏兮兮的外景以及拳拳到肉的打斗,让麻木的观众眼前一亮。
这个21世纪的新秀电影,居然倒逼着邦德这样一个50年老店改弦易辙,也开始玩起了深沉。
《天幕危机》几乎成了一部文艺片。
另一件事,则是“棱镜门”事件。
这件事让全世界所有人都意识到“原来民主的窃听也叫窃听”,发现原来他们的政府居然能如此渗透到自己的隐私世界。这个世界顿时不再是非黑即白,道德的边界不再清晰。
在这样的语境下,老派的007,很傻很天真。
用官话来说,《柏林谍影》所表现的,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间谍世界。
剧中的敌人,不再是具有敌对意识形态的超级大国,也不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恐怖团伙,而是化整为零,家庭作坊式的恐怖主义单位。
他们表面上有着令人尊敬的身份,完全融入了现代社会,甚至有可能就是每天朝你微笑的邻居。
但实际上,他们却在暗处活动,且已经不满足只制造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,而是如同病毒一样,感染着周围那些不谙世事的青年,侵蚀着社会的机理。
这与我们今天面临的“独狼式”恐怖主义十分贴切。
尽管还是有跟伊斯兰极端组织作斗争的情节,但故事的主体,仍放在了间谍组织内部,着眼于间谍世界的各种阴暗面。
首先是泄密丑闻。这个年头的间谍片,不涉及什么监听,情报泄露,都不好意思出来混。
赫克托的分身托马斯肖,其实就是斯诺登的翻版,对此编剧毫不隐晦。
我们熟悉的帮好人,抓坏人的模板不再适用,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交换。
有一个小支线将这点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一个中国将军叛逃至德国,以掌握的中国核机密作为庇护条件,被CIA和德国情报机关秘密藏在德国。托马斯肖(赫克托)计划将这个消息泄露出去。
但米勒通过安装在记者电脑上的木马,得知托马斯肖马上就要将此信息爆料出去,于是他立刻通知了站长。
柏林站长和德国情报头子一合计:这消息要是被捅出去,你我不但乌纱帽难保,还得为对华关系恶化背锅。于是他们各自派一个手下,对将军谎称送他去美国,结果到了机场,对方才知道,自己的归宿是北京。
在利益面前,什么民主自由,什么人权高尚,统统可以抛到一边。
电视剧借男主之口,说出了对间谍世界的无奈和幻灭。
对手不仅仅来自于看得见的敌人,甚至来自于自己的战友。德美两国表面上是可靠伙伴,背地里却绞尽脑汁,策反内部人员。
连以色列摩萨德也不停地挖铁杆盟友老美的墙角,最终让郁郁不得志的副站长成了他们在CIA的“内部人士”。
整部作品,尽管有传统意义上的反派,但更多的,是对正义的解构。
柏林站的站长,居然也被债务逼得做出虚报间谍做假账,贪污工资还债的事情。
而副站长,则面临着与在美国故土的妻儿日益疏远的尴尬。
米勒和赫克托,更是为了套情报不惜牺牲色相。
这似乎在提醒我们,间谍其实并不神秘。他们说穿了,也只是普通人,拥有普通人的贪婪和普通人的无奈,只是他们同时,还肩负着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保卫祖国的重任。
为了担起这份重任,他们所需要牺牲的家庭,个人幸福,甚至自己。
看这部剧,很容易想起尼采的一句话:“与怪兽搏斗的时候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。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,深渊也在凝视你。”
所以,一部真正优秀的间谍片,从来不跟场面是否火爆,打戏是否精彩有关。
优秀的间谍片,从来都是内省式的。拷问制度,揭示人性,才是它们的关注点。
这也是为什么间谍片经久不衰的原因吧。